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古晋旅游》砂拉越Pua Kumbu‧包人頭織布承載精魂

 1.jpg

現代的宋吉“Sungkit”布緞,兩面都織上了浮凸的圖紋,製作耗時,價格昂貴。(圖:光明日報)
   
2.jpg

女孩們在節慶時穿上以傳統紡織布料製成的傳統伊班服飾,再戴上以銀器製成的頭飾、七彩珠子串成的披肩,腰間圍上同樣銀製的寬腰帶,個個成了美麗搶眼的伊班姑娘。(圖:光明日報)
   
3.jpg

館內提供的紡織場地。(圖:光明日報)
   
4.jpg

這是綁上尼龍繩,還未染色的依喀(Ikat)。(圖:光明日報)
   
5.jpg

館內展示的早年紡織品,是珍貴的古董,價值不菲,底下則陳列了傳統紡織品最普遍的紅、黑、白,3種顏色的絲線。(圖:光明日報)
   
6.jpg

採用改良布織品圖案作為外圍的各種日常用品,精緻美觀,送禮收藏兩相宜。(圖:光明日報)
   
7.jpg

要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去調整布料的圖樣,少一份經驗和靈巧都不可能紡得好。(圖:光明日報)
   
8.jpg

蕾貝卡雖然學習紡織學了10年,仍然覺得技術不夠嫻熟。(圖:光明日報)

‘Pua Kumbu’是伊班族獨有的紡織品,顏色斑斕、紋路獨特。在伊班族仍是獵頭族的時代,它是一塊用來包裹敵人首級以進行宗教儀式的神聖物品;是婚禮儀式時由 母親親手繫在女兒身上的嫁衣;是巫師進行‘米靈’祭鬼儀式時披上的袍子。在歲月淘洗之下,它古早的使命已經隨著伊班族人紛紛走出雨林而終結,這麼一件與伊 班子民密不可分的紡織品,從一塊包裹人頭的神聖布料,變成了掛在牆上或桌上的高級裝飾品,靜靜地見證伊班民族下幾個世紀的變遷。

“Pua Kumbu”對伊班人來說,就如同絲綢於中國人一樣,是文化和歷史的重要部份。

這種手工紡織布料,承載了紡織之人的精魂,亦滿載了伊班族的文化精髓,歷史、神話、傳統、信仰以及愛。

伊班族友人告訴我他們代代相傳的神話,大概在24個世代以前,有個名叫“Singalang Burong”的戰爭之神,經歷了無數次戰役後,將他最神聖的火紅紡織品“Lebor Api”傳給了他的孫子。從此以後,凡是經戰爭中獵回來的人頭都必須用這種紡織布匹包裹,以進行慶典儀式。

他們相信“Pua Kumbu”是擁有謎樣力量的神聖物,可以讓穿戴者遠離不祥和邪魔,因此族內任何的重大慶典,如:為新生兒沐浴的儀式、豐收節的揭幕儀式、犀鳥節和為病人進行的巫術治療,都少不了它。可惜現在的婦女許多已不懂得紡織的方法。

聽伊班族友人陳述關於它的傳奇和故事,真是說三個晝夜也說不盡,但卻始終沒辦法親睹從材料、染色到紡織過程的全程製作。

當探知古晉有所由私人機構設立的“Pua Kumbu”藝術館,我便帶著一探究竟的心態前往。

只需自備材料可免費上課

這所藝術館坐落在鬧市區一所購物中心裡,公開給公眾參觀,最令人意外的是,它不收取任何費用。一踏入藝術館,就見到一幅幅比成年男子還高的、色彩圖樣艷麗 的大幅紡織品,裱在玻璃框中展示,館內負責人潔娜指著這些壯觀的展示品說,這些都是館主四處高價搜買回來的珍藏,每一幅紡織品都是珍品,至少有十年以上歷 史,而館內收藏最古老的Pua Kumbu已有200年歷史,藝術和歷史價值完全沒有辦法估量。

再往內走去,我進入了一個工作間,裡邊擺著十多架紡織架子,數名中年伊班婦女正在分頭進行紡織作業。潔娜表示,她們都是特地來這裡學習如何紡織的婦女,因 為藝術館裡有開班授課,若有心學,只需自備材料就可以來這裡免費上課,有資深的老師會予以指導。她說,這也是館主建館的初衷——避免讓這麼珍貴的傳統工藝 因失傳而日趨沒落。

我跟著大家一樣赤腳坐在地上,觀察她們如何操作紡織機。紡織機以木架構成,只見操作手法不斷重複,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看久了,才發現其中大有功夫。別以為 她們只是一直重複著紡織的動作,每織一條線,她們就必須憑自己的判斷去調整線的位置,然後慢慢紡織出心中的圖樣來,布料上約1公分的圖樣,大概就要花費半 個小時的時間去調整,少一份經驗和靈巧都不可能紡得好。

天然染布織品質較佳

紡織需要的是經驗,來自魯勃安都長屋區的蕾貝卡對我說,她在這裡學習已經快十年了,但是仍然自覺“功力”不夠,在花紋設計和編織速度上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她還說,她手邊這塊正在紡織的“鳥裳”(Baju Burung)已經紡了1年了,都還沒有完成。

儘管潔娜表示,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並減低成本,大部份的Pua Kumbu都已改用由中國進口的絲線,再以化學物質來染製。其實天然染料製作的布織品質料較佳,不易褪色,即使用水洗和浸泡也不會落色,比起用化學染料的 布織品更有價值。因此,館方正在設法推動天然染料的運用,希望可以提昇傳統布織品的品質。

紡織Pua Kumbu
禁忌多需遵守


潔娜表示,由於“Pua Kumbu”的地位神聖,因此紡織時有很多禁忌需要遵守。

女性將棉花種植起來,接著等待成熟,經過採集、清潔、拍打等繁複的程序製作成紡織的原材料——紗線。原棉的處理方法是用手除去種子和纖維,接著利用簡易的輪子,旋轉纖維形成細絲。若依據傳統,紗線必須用天然染劑染成深紅色,再佐以傳統的宋吉特殊編織法來製作。

從前的伊班長屋旁除了種植稻米,一定還種有可以生產棉花纖維的樹木(Taya),以及用來當作染料的Engkudu樹葉和樹根。這些看似枯木的東西,經過她們巧手及智慧的運用,竟然變成了美好的藝術品。

“Pua Kumbu”最特別之處在於布上的圖樣,那些各種幾何圖形的花紋,以及像浮雕的臂狀物、向外伸展的手與腳,呈現了伊班民族“萬物有靈”的信仰,也有些是關 於伊班民族的儀式和信仰,大部份的主題是動物和植物,甚至他們的日常活動,她們以靈巧的綁染技術,利用鏡子反射原理去重複染製圖騰,增加幾何的美感。至於 那些比較複雜難懂的,通常都是傳統及祖傳的圖樣。

“這些設計都很獨特,那是織布的女性根據夢中的預兆所創造出來的,她會將設計傳給女兒,女兒傳給孫女兒,如此一代一代地,當成是傳家寶那般延續下去。”潔娜解釋。這種由母親傳給女兒的模式就如私人的圖章,難怪看遍了館內的展示品,都沒有看到重複的設計或色彩。

獨立製作便是適婚時機

紡織技術是由母親傳授給女兒的,女孩從小就需跟在母親身邊學習紡織,等她長成到十來歲可以獨立製作Pua的時候,就是適婚時機了。傳統的伊班社會結構是男 人出外狩獵,女人持家織布,就像獵人頭是決定男人是否勇士的行為;織布技能對婦女來說就是一種證明自己價值的存在。伊班男子經常出外狩獵,一去就是數天, 而且常常都會滿載而歸,當中收穫最多的人就是威猛的勇士。而留在家裡的女子若能在這數天裡紡織好一塊布緞,就能顯示出大家閨秀的才華和氣質,只有才女才配 得上狩獵返回的勇士,因此早年“Pua Kumbu”成就了無數段猛男配才女的姻緣故事。

伊班女孩出嫁時所穿的嫁衣和陪嫁物品很多都是由“Pua Kumbu”製成。新娘的外婆會採摘當地生長的棉花以紡製棉線,而紡織品的花紋則由新娘的母親決定,根據傳統,母親將在伊班祖先神靈的幫助下,從睡夢中得 到靈感,繪製成圖案,再運用印染術和紗線紡織來完成各種結婚用品。

這是身為親人所能給予的最誠摯的祝福,一般上新娘會將這些紡織品傳給女兒,然後到外孫女,一直到它們損壞為止。這些紡織品也會用在婚禮、葬禮,以及新生兒 慶祝儀式上。可以說,傳統的伊班女子終其一生都與紡織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從出生後的襁褓,到生命盡頭時入殮的裝扮,都與它脫離不了關係。

三種Pua Kumbu
依喀最複雜

“Pua Kumbu”基本上分成三種:依喀(Ikat)、宋吉(Sungkit)及安彥(Anyam)。

依喀是最古老的紡織技術,先綁死然後再染,難度最高,也是最複雜的紡織法。它步驟繁多,包括準備紗線、綁紮、染色,最後才到紡織的部份。先把紗線用尼龍繩 綁紮出圖樣,再放入以Engkudu樹葉樹根熬煮成的深紅色染料中染色,然後晾干。為了做出更美的顏色,同樣的紗線會按圖案設計而再度綁上尼龍繩,以保留 染成紅色的部份,放入靛藍的天然染料中,紅色摻和靛藍出來的效果將會是黑色。剪掉尼龍繩以後,就會看到白色、紅色和黑色的紗線。這時候,最初步的圖案已經 成形,可以進入紡織步驟了。

宋吉也分成傳統與現代的兩種,遺憾的是傳統宋吉製作已經失傳,無法找到懂得傳統紡織宋吉的婦女,現在的宋吉都是以新的紡織法製成。雖然如此,紡織現代宋吉 仍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比起依喀更加耗時,因為織出來的是浮出表面的雙面圖案。宋吉是一種可以加入自己創意的紡織法,除了普遍的不褪色聚酯線,還可以加入 中國刺繡用的絲線,織成有金銀絲浮花的刺繡織物。他們仍然保存了傳統編織的主旨和方式。

安彥是依喀紡織法的旁支,最容易學會及完成。其圖案是通過螺旋木調整棉線,以完成圖案的紡織。(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鄭晶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