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古晋旅游》獵頭族受文明洗禮‧長屋顯砂拉越文化

2009-06-08 14:46


1.jpg

偌大的砂拉越文化村裡,有著7大種族的原始民居和文化呈現,值得一遊。(圖:光明日報)

2.jpg

位於雨林深處的內陸居民長屋往往高達60英呎,繪滿了部落圖騰的外觀充滿了藝術感。(圖:光明日報)

曾經,在婆羅洲還沒有一分為二的時候,那片原始叢林裡盤踞著一群原住民,他們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獵頭族。然而,隨著時代的演 變,獵頭文化已蕩然無存,今日的獵頭族已接受了文明的洗禮,走出森林,過起摩登的現代生活。然而仍有部份人選擇遵循祖先的傳統,在代代相傳的部落長屋裡, 過著打獵務農、自給自足的純樸生活。這群“森林之子”的樂天知命和與世無爭,使他們散發著獨樹一幟的生命風采。

曾經,在婆羅洲還沒有一分為二的時候,那片原始叢林裡盤踞著一群原住民,他們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獵頭族。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獵頭文化已蕩然無存,今日的獵頭族已接受了文明的洗禮,走出森林,過起摩登的現代生活。

然而仍有部份人選擇遵循祖先的傳統,在代代相傳的部落長屋裡,過著打獵務農、自給自足的純樸生活。
這群“森林之子”的樂天知命和與世無爭,使他們散發著獨樹一幟的生命風采。

就算是土生土長的砂拉越人,也很難充份瞭解這片遼闊“犀鳥之鄉”上逾20種原住民,他們各有特色的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砂拉越原住民統稱“達雅人”
(Orang Dayak),是砂州最大的民族,在全砂逾240萬人口中佔了超過50%。與華人的籍貫一樣,他們也分成許多小部落,包括伊班(Iban)、比達友(Bidayuh)、馬蘭諾(Melanau)、本南(Penan)和內陸民族(Orang Ulu)。

由於砂拉越的部落民族眾多,又分散居住在深山之中,不容易探訪。因此,距離砂拉越古晉市約40分鐘車程的“文化村”,就成了瞭解砂拉越各族原住民生活的最佳窗口。

文化村坐落在雲霧繚繞的山都望山脈旁,遙對著南中國海,從半山腰上冒出像斗笠的,那是比達友族的長屋;有的像遺世獨立般高聳入雲,那是內陸居民的長屋;有 的一字排開,那是伊班族的長屋原木建筑,這裡一共呈現了7種原住民的生活場景,還有馬拉諾、本南、華人與馬來人的傳統住所。


攀上長屋腳下禽畜覓食

3.jpg


伊班長屋裡寬敞的活動空間。(圖:光明日報)

“長屋”(Long House)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高腳屋,它是砂拉越大多數原住民的住所。長屋的長度會隨著部落人數的成長而加長,長屋越長代表這個部落越強盛,一般居住人口 都有100人,或是20戶人家以上。各民族的長屋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高大雄偉,有的裝飾華麗,還設有獨特的祭壇等等,但都逃不開一些共同特征:適合群居 及具備防禦外敵的能力。

不管是甚麼部落,他們的長屋一般都會高出地面4至10米,要進入長屋就必須一級一級攀上屋子前端沿著樹幹砍成的窄小梯級。屆時,你可見到高架的長屋腳下有 山雞或山豬在尋找食物。登上了長屋,映入眼簾的是又寬又大直通另一端的長廊,地上鋪著草蓆,男男女女就坐在上面抽著草煙,嚼著檳榔談天說地。

長屋的高腳設計是重點,也充份體現了達雅族的智慧,架高的長屋一方面可以遠離濕氣,一方面也可以預防野獸或敵人的襲擊。下樓時使用可移動的一根木桐當階梯,到了晚上便將樓梯收起,以防敵人趁著黑夜襲擊部落。


屋長由全體居民推選

長屋的特性就是方便聚居,居民在寬敞的走廊上進行日常活動,例如曝曬農作物;也是重要的活動場所,讓他們會客、議事與進行 祭奠。長屋裡的最高領導者就是屋長(Tuai Rumah),由全體居民推選,一般由經驗豐富、資格老人擔任,負責屋內的財務管理、婚喪嫁娶,也調解鄰裡糾紛、對外關係等。長屋還有專門的巫師,負責主 持各種宗教儀式,也為病人驅魔治病。

走入今日的長屋,我在他們的寢室裡看到了電燈、電風扇、床褥等現代化家具,不免有些突兀的不協調感,但我沒有遺憾他們的改變,世界文明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總不能要求他們為了維持遊客的想像王國而保留不合時宜的生活。


4.jpg


懸掛在長屋屋梁上的人類頭顱,見證着達雅民族的文化變遷。(圖:光明日報)

黑色人頭顱骨掛上屋樑

最具代表性的達雅民族,是佔據砂州人口約30%的伊班人。19世紀以前,伊班族是婆羅洲島上獵頭部落中最令人害怕的一族。

踏入伊班長屋,抬頭就可見到大大小小,套在吊網中、斑駁灰黑的人類頭顱骨,懸掛在屋梁上,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足以證明這段歷史的存在。在詢問了以後,我才知道頭骨之所以呈現深黑色,是因為他們會將敵人首級掛在篝火上熏成骷髏,除了可以世代保留,也是對死者的尊敬。

雖然獵頭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它確是傳統伊班,甚至整個達雅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從前,他們視獵取敵人頭顱為勇者的風範,擁有的人頭數目決定了一個人的財富與勇敢,少女們也以人頭的多少為擇偶的條件。

原始時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和保衛耕地而發生戰爭,獵取敵人頭顱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但是,伊班族只獵取與他們交手的成年男子的頭顱,只有在爭奪新耕地、保衛耕地,或為了復仇和平息天災,他們才會進行獵人頭的活動。

他們狩獵時的武器是“吹筒”及“巴冷刀”(Palang)。噴筒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桿光滑如鎗管的長矛,但其實它內部是空的,裡面裝了數枝染上毒液的箭矢, 他們在森林中無聲無息匍匐而行,瞄準獵物後便猛力一吹,一旦射中,不到幾分鐘獵物就會失去知覺。噴筒頂端還綁上了短刺刀,可進行近距離肉搏。巴冷刀則是男 人隨身佩帶的一種刀具,除了用來砍伐林裡的竹子和木材,也會用來砍下敵人的首級。

除了敵人,備受眾人愛戴之人的頭也將被割下留念,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保住他們的靈魂。每逢祭鬼的日子一到,這些歷史的陳品一個個的排列出來,伊班同胞們給它們餵糯米飯,灑米酒。

值得一提的是,早已在上世紀被英殖民政府禁止的獵頭習俗,居然在二戰時期“重現江湖”。當時,被稱為“高原游擊隊”的盟軍達雅隊員,潛伏在叢林中,出其不意地獵殺日本軍隊,並割去兵士的首級以打擊他們的士氣。那也是最近一次被記載的獵頭事跡。


5.jpg


溫和的比達友人傳統服飾,多以紅黑兩色構成,當男人出外時,婦女就留在長屋裡編草蓆,製作手工藝品。

6.jpg

伊班族壯漢咬木臼舞動是豐收舞的高潮。(圖:光明日報)

牙齒咬木臼舞動慶豐收

每年的6月1日至3日,是砂拉越少數民族的“豐收節”(Hari Gawai),也是達雅族各部落最重視的傳統慶典,不管是伊班、比達友、馬蘭諾、本南等族都同樣慶祝豐收節。每年5月稻米收割完畢後,族人便在長屋裡進行 各種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儀式,為族人祈禱,也祈盼來年也有好收成。

這是長屋一年內最熱鬧的一天。在這一天參觀長屋的來賓將獲得最誠懇殷勤的招待,也可以觀賞他們最盛大的傳統節目。來賓將被請到長屋中央席地而坐,然後每一 戶人家都端出達雅食物放在來賓的面前,當然少不了自家釀製的又甜又烈的達雅米酒(Tuak)了,不一口喝完可就大大辜負主人家的一番心意了。

達雅節的慶祝會上伊班人一定要跳豐收舞,此種舞蹈是由一名壯漢和數名少女共舞。舞蹈的高潮是壯漢用牙齒把重達十幾公斤的木臼咬起舞動,展示他的力氣。在純樸鼓聲中,盡情地歌舞,體會原住民人性中最單純的友善及熱忱,絕對是令人畢生難忘的經歷。


內陸民族
擅長表演藝術


7.jpg

最具特色的達雅樂器:沙貝。(圖:光明日報)

8.jpg

頭冠上插着高昂羽毛的本南男子表演傳統的吹筒狩獵活動。本南族是最擅用毒、吹箭的高手,射程可達20公尺以外。(圖:光明日報)

9.jpg

馬蘭諾的傳統服飾,他們是世代靠海吃飯的漁民。(圖:光明日報)

在眾多的達雅部落裡,最擅長表演藝術的非內陸民族(Orang Ulu)莫屬。內陸民族,指的是那些不屬於大族群的20多個小型部落的統稱,“Ulu”是上游、內陸的意思,他們主要分散在砂州的東北部――加帛、民都魯、美里和林夢省。

這些內陸民族,大多在雨林深處的高腳屋中過著封閉的生活。由於很少遇上敵人,他們因此擁有較其他族群更完整的藝術發展,他們以獨特的音樂、雕飾和繪畫聞名。最特別的是,他們的男人都留著俗稱“椰殼頭”

的超短劉海髮型,因為這樣的髮型不會影響視線,方便他們打獵吹毒箭,砂州最原始的遊牧民族本南人,就維持著這種髮型。

內陸民族中的加央族(Kayan)有音樂天才之稱,他們在任何慶典、祭祀或迎賓時刻,都少不了精彩的載歌載舞。

最令人難忘的是他們用手工製造的木製傳統樂器,叫做沙貝(Sapeh)。沙貝的外形長得有點像吉他和琵琶,只有4條弦,外表看起來並不顯眼,然而卻在內陸民族中流傳了逾兩個世紀之久,可說是達雅民族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沙貝的樂聲溫柔悅耳,有安撫人心的作用,聽了使人感到心境平和。沙貝在15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傳統樂器,現在已被視為最能表現犀鳥之鄉音樂的樂器。

每當有重量級外賓蒞臨砂拉越,在古晉國際機場載歌載舞歡迎貴賓的隊伍中,便有擅長彈奏沙貝的高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